一见·几个关键词,看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来源: 潇湘晨报
2024-08-10 01:26:06

阿根廷球迷提前4小时抵达球场,期待阿根廷本届世界杯首场比赛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

  日前,随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增至59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特征有了面向世界的最新注脚。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新契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相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几个关键词蕴含其中。

  第一个关键词是“保护”。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文化之兴、自然之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一个民族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精神密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这些年,总书记前往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遗产地调研,始终心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这次,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第二个关键词是“利用”。

  保护,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那里”;而让它们“到心里”,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需要高水平地“传承、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

  北京西城,泰安里保护利用焕发新生机;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裸眼3D体验项目带来运河文化全新生命力;江西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引入非遗传承人向游客展示独特的手工制瓷技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利用,正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利用”凝聚着创造力量,彰显着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位于江苏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23年7月,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第三个关键词是“交流”。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瑰宝、自然珍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也是文明交流的桥梁。

  2023年9月28日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时,总书记提出,中 国愿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更紧密合作,不断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促进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合作,助力世界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次,总书记再指方向:“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5月,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就包括《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不久前,中国与洪都拉斯相关部门间签署关于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协议。这是两国建交以来,首次签署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议……

  加强合作交流,中国一直在践行。

  策划:杜尚泽

  撰文:王洲

  海报:李艳

发布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