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编剧 梁振华
一、承续历史:历久弥新的时代感召
尼克· 斯蒂文森认为,“在一个传统正变为生活的另一种形式的世界里,一种由大众传播媒介促成的反思性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①。当今世界,文化的疆域早已被网络世界打破,昔日各国电视剧彼此引进佳作的涓涓细流,已融汇为文化无界的光影汪洋。不仅是美剧、日剧的风格影响着我国的文化行业,在资本的鲸吞之势下,传统观众的电视剧欣赏趣味也或主动或被动地产生了巨变。越来越多题材各异、水平参差的电视剧作品开始充斥荧屏。一段时间内,宫斗和虐恋无休上演、帝王和少侠飞天遁地。刹那间,似乎创作者和欣赏者同时被卷入了一场没有标准判断的文化迷局。其中,受到最严重冲击的类型,便是与历史文化相关的电视剧作品。作为拥有数千年深厚历史积淀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类题材始终是我国荧屏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承担着其他类型作品难以企及的文化内涵。随着国家文化建设的日益完善,创作的文化自觉性与历史责任感也需同步提升,历史文化的时代感召在当下尤其具有承续历史文脉、呈现时代精神的实际意义,这相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愈加重要。
为此,具备文化自觉意识的电视剧创作者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在近年取得了历史文化类题材口碑与收视双丰收的喜人成果。其中,有如《大秦帝国之崛起》这类呈现大国文化风尚的历史正剧,亦有《思美人》等以青春偶像古装传奇剧方式展现文化新生的代表,而《热血军旗》等诸多革命历史题材佳作也广受赞誉。各类不同风格的历史文化剧热度复燃的背后,不仅是文化自觉的内在提升,还离不开精良制作的保障,以及对观众思想意识的把握和观赏趣味的平衡。从一个时代的趣味,抵达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过程,绝不是一种文化模式与观赏趣味的彻底崩溃或替换,文化的自觉性和观众的欣赏趣味始终与国家的文脉相辅相成。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文化就体现出体制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元并立的多元特征,如何把握创作中的平衡是每个创作者必须面对的抉择。一部历史文化题材电视剧绝不能一味地哗众取宠、戏说文化,文艺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自觉才是立作之本。
《大秦帝国之崛起》作为一部历史正剧,传统而标准地呈现出历史的大气风尚。该作以严谨的历史逻辑、各异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为观众呈现了大时代下宏观的叙事视角。剧中的秦国从西北边陲的小邦到乱世中一统天下,历史视野大气磅礴,彰显了千年之前中华民族对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的豪情伟业的歌颂与赞扬。对任何民族而言,重温历史都是对本民族文化情结的心灵观照,这种心灵观照古已有之,并且源远流长,如今还要历久弥新。文化自觉要唤醒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并在历史的流动中感受这种民族意识。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旋律的当代国际社会,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强国自信往往诉诸历史。剧中那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式的爱国热情,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对于现实更是一种振奋人心的鼓励。《思美人》的主要亮点在于青春化特质与人文底蕴的巧妙结合,将厚重而艰涩的历史以青春化的方式呈现。对于历史正剧而言,在大众的传统化认知固化与戏剧性的影视冲突间寻找平衡,需要透过叙事者的角度抵达共情。此类创作需注意的仍是观众对快感的追求与文化品格之间的博弈,当青春趣味与历史文化互相碰撞,如何平衡这种追求快感的趣味并坚守文化自觉,需要创作者心中高悬起森严的文化标尺。
相比古装的历史文化类电视剧而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类型诞生历程较短。该类型剧在30 多年的栉风沐雨中,与国家的文化命运同呼吸共成长,成为了见证历史并传递文化自觉、梳理文化自信、砥砺文化自强的重要艺术端口。近年来,电视剧行业在各种全新类型的冲击下,军事题材作品凭借优良的制作和广泛的受众共鸣,成为了意义独特的时代光影航标。其中,无论是《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这类记录革命伟人历程的人物视角,还是《长征大会师》《热血军旗》这类宏大的史诗叙事,抑或《伪装者》《解密》《麻雀》等相对面向青年观众、情节和矛盾更为紧张、人物及背景相对虚化的类型化作品,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无论何时都极具时代意义,感召着一代代国人的文化意识与家国情怀。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应该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②的文化自觉要求。如今看来,关于“如何面对外来文化,如何坚守本土文化”的讨论,至今未曾休止,且愈加凸显时代使命和价值意义。我国的影视剧作品越来越多地被国外电视剧观众自发翻译和传播,对于中国这样的文化大国而言,在保持本土文脉底蕴的同时,必然需要结合历史的观照,将传统性赋予时代意义。这就要求具备文化自觉的创作者们能够在传统文化滋养下,凝聚观照现实的人文视野,坚持以今古为根基、鼎新未来的气魄。
二、映照现实:现实主义的人文回响
归根结底,源自历史的文化若要发展和生长,必须根植于当下。追求艺术文化品质的过程中,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同样重要。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既不可盲目拟古,更不能一味崇外,必须结合对现实生活节奏的准确把握,捕捉映照时代脉搏的敏锐视角。在古装历史文化类剧作浪潮迭起的趋势之中,与当下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反映着诸多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始终是举国关注的文艺热点。
从相关作品来看,多种不同类别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是家庭伦理还是商业博弈,抑或反腐斗争,最后都着眼于对生命的观照,以及对人性的反思、对生活的叩问,而在其背后作为支撑的文化意识,便是对生活的文化自觉体察,是对当今物质文化生活具备文化自信后的直面与思考。如《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却与观众趣味兼容度极佳,无疑是2017 年电视剧题材中最受关注、好评如潮的作品之一。它的主要叙述题材是人民群众较为关注的反腐反贪问题,实力演员也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经典影视形象。《人民的名义》完全立足于中国的实情,并非一味追求强情节冲突和大制作冲击,但是仍旧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
关于观众对于现实题材的趣味和取向,往往有资本方一味地追求心理猎奇和视觉轰炸,但我们的文化根基始终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取材仍然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几千年前就形成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我们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通过文艺作品的创作展现社会问题、实现人文观照是文学艺术的必要使命。《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陈海等主要人物折射出观众所期待的党的干部的理想光彩,各个社会侧面都在剧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佳作正是我们对于文化自信的一个绝佳样本。《人民的名义》创造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收视奇迹,更彰显了现实主义人文精神的时代回响。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2017 年9 月6 日首播的电视剧《春天里》,则致力于反映社会现状中各阶层群体的生活,在当今中国大量人员进城务工的大背景下,对建筑工人的生活进行写生。建筑工人是司空见惯却又很少被社会真正作为聚焦对象来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本身也难以发声。作为“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在有意无意中遗忘了沾满油污汗渍的工作服和安全帽之下的他们的本来面目。改革开放近40 年来,这个庞大而又模糊的群体中,个体记忆与感知尤其需要我们尊重和理解。
反映人情冷暖的同时,现实主义电视剧通过对人的刻画,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鸡毛飞上天》搏击时代风浪中的中国商业精神,多国并行拍摄、展现改革开放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的《温州一家人》,既有现实主义的人文观照,也是对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时代反响,众多该类型作品此起彼伏地映照着我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人文交响。近期热播的《情满四合院》(别名《傻柱》),则通过真实可感的生活观察,彰显了曾经波澜起伏的家国浪潮中,小人物关于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的生命点滴,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管窥了时代、人性与人心以及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变迁。总有创作者被问及,如何从平凡的现实中取材,如何在现实主义文化创作中保持文化自信?或许答案就在观众观赏现实主义剧集,感受人文关怀,为剧中人的人生起落、悲欢离合而触动不已的文化意识之中。
人们关心剧中人物在虚拟现实中的命运,更是基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时代的趣味在不断波动,有时候是青年趣味,有时候是相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趣味。但无论在哪种潮流之下,现实主义都是华夏文脉底蕴深厚的河床,而不是随波逐流的浪花。现实题材永远不会是昨日朝露,也不会跟风而来。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这种现实主义就是正视自我。大众艺术自然是文化诉求矛盾博弈的产品,不管草根趣味和精英意识、市场利益与艺术价值如何演变,唯有坚守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文化的精神得以生存延续,才能令文化自强的目标得以稳扎稳打地实现。
三、根植传统:与时俱进的中国气派
无论是历史文化题材,还是现实主义呈现,其内在蕴含的中国特色美学风格始终一以贯之,或为古典,或为现代,终究离不开滋养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和人文土壤。我们无法评价,在当今节奏紊乱、趣味分歧的全新时代,讨论美学是否真的成为了一个奢侈的话题,抑或文化分析和人文理念的虚假概念。真正的文化自强,是确立我们自身独有的美学风格,塑造与时俱进的中国气派。无论文化各界对传统美学的定义多么千差万别,当一切诉诸中国美学的呈现过程时,那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归属感则可谓一脉相承。
从作品角度分析,无论是古装还是现代背景,无论文艺还是商业类型,越是中国特色突出的作品,被观众所喜爱的程度就越高。热播古装剧《琅琊榜》,其原著虽然是发表于文学网站上的架空权谋类小说,却在影像表达和思想内核上实现了许多正剧未能抵达的高完成度。从美学角度出发,如今众多所谓影视文学创作即便具备了文化自觉意识,却在呈现中未能较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使命。对于这样的作品,我们需要反思。但是在《琅琊榜》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复合式的美学风格。故事中的背景虽架空于历史,但是毫无疑问,所有观众都可以从影像风格中断定,这是属于古代中国特有的人文风貌,也即是根植于民族意识中的中国气派对美学风格和影像质感的强大影响力。在该剧中,我们看到的社会图景是以中国南北朝时期为基本框架的,动荡分裂却模糊了背景的传奇时代,性格各异的角色反而格外鲜明夺目。《琅琊榜》在创作时兼备了唯美主义和严谨的历史态度,进而给我们在处理古代题材作品时提供了一条包容而新颖的道路。那便是在中国影视作品的创作之中,特别是以历史文化作为剧作的大背景时,应当自觉保持“中国风”的质感与厚度,坚守我们的古典文化的原汁原味,融汇古典的形式美感,使之与剧情内容兼容并蓄。《琅琊榜》在创作中,将传统美学风格古为今用,令无法被具体定义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为有传统礼节文化、考究人文风貌的可感的历史环境。与其他同类历史剧相比,《琅琊榜》看似轻逸的空心架构,反而令其在历史文化真实与古典美学想象中留出了足够构筑和发挥的空间。
作为同样具备原著读者基础的改编作品,传统文学经典和当今的网络IP 小说相比,更能令读者及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美学风格极强的兼容性,体察文化自觉根植于内心的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电视剧《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展现了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两大家族的三代人生,将渭河平原的众生百态娓娓道来。不可否认,当今影视行业缺乏思想深度的作品不在少数,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都存在过分渲染形式上的华丽特效和猎奇感官,追求视觉刺激与兴奋却忽视文化层面的构筑与思考的“文化快餐”。我们要真正做到文化自强,就必须深深地把握住文化强国的关键命脉,即在承续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将根植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现实紧密照应联接。在电视剧《白鹿原》中,主创以极富中国美学特质的叙事技巧,将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大时代的人间百态,从厚重的小说文本中,以影像化的手段呈现出一番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国文化巨制。其包含的精神内核是中国所独有的文脉底蕴,这份千古流传的无形瑰宝既厚重又不凝滞,与时俱进地同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产生着心灵的共鸣。而以《大秧歌》《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为代表的民间传奇文化视角作品,也在美学风貌与传统趣味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诚然,好的影视作品需要有精湛的技术、跌宕的剧情,更需要动人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相较西方对人性的深入雕琢与精准刻画,我们本土的作品往往更为宏观且束于家族伦理和社会道德层面的铺陈,这种倾向实际上并不是天然地跌倒在西方面前难以抬头的,我们不可以唯西方美学论,更不可削足适履,中国有传统的、历史的、现实的精神风貌与美学诉求,这种厚重而自然的精神风貌与美学诉求,正是塑造未来中国风格气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