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洞察>《融合与传播》
广电总局召开案例分享会:电视节目如何助力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时间:2023-08-24分享到:

/广电独家

 

        4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召开宣传例会,宣传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李忠志主持会议。

        李忠志介绍,广电总局组织的2023年度“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申报工作已经开展,目前已收到150余个创意选题,总局将组织专家进行评选,对优秀节目进行扶持。

        李忠志强调,各级广播电视台要将文化节目作为重要的创作方向、创新方向。希望创作者能够继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坚持守正创新,创作推出更多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节目。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主流媒体的时代课题。此次总局召开的宣传分享例会正聚焦这一主题。

        作为文化类节目创新创优的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都实现了口碑与热度双赢,在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时代活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示范。《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中国节日”系列节目《2023清明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在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分享了创作感受和经验。

 

彰显文化自信,优秀文化类节目受瞩目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聚焦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中华历史文化典籍,以古今穿越、时空对话的形式,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通俗化解读,让典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节目全网就收获近200条相关热搜热榜,全网话题阅读量及播放量近60亿,成为文化类节目新标杆。刚刚收官的第二季节目共收获全网262个相关热搜热榜,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2亿,累计覆盖微博用户超60亿人次。

 

 

 

        节目斩获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第58届“亚广联”电视娱乐节目奖、第27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和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冷门的典籍成为爆款,热度依然没有减弱,持续实现着破圈层传播。节目为什么能获得观众如此的厚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综合频道节目部副主任、《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感慨道:“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厚宝藏,需要我们顺应时代需求,结合社会现实进行转化创新。”

 

卢小波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一档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以传统文化为内容,运用符合当今审美需求与价值观的创新影视化表达而制作的节目,自2021年播出以来,受到广大网友和观众的关注,频频“出圈”,引领国风之美。

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导演,路红莉表示,河南广电践行“深井思维”,坚持“内容为王”,真正做到寻根溯源,深挖、深耕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找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至今的情感共鸣点,以共鸣引共情。

 

路红莉

 

        路红莉说:“中国节日文化能够传承至今,不仅仅是依靠约定俗成的习俗来延续的,而是因为每个节日都承载着中国人的一种情感。这些情感在这些节日里浓烈迸发,带着中国人对宇宙、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知和感悟,或以仪式感极强的各种风俗呈现出来,融合而成中国节日文化从而代代相传。”

        事实上,优质的文化类节目都是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根基,并能运用多种创新的艺术手段,与时下社会审美相结合,激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

 

对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在《典籍里的中国》呈现背后,每一本典籍蕴含的思想内容复杂多样,创作组对此慎重选择,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地扬弃、提炼与阐释,把传统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也最有光彩的部分凸显出来,与当代精神相交融。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卢小波说,“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典籍里的中国》的核心创作经验之一。

        比如,《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成为《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的开篇,但怎样选择书中内容?节目组没有照单全收,而是重点进行了选择:选择了“大禹治水定九州”——体现华夏九州自古是一体的家国概念,选择了“牧野之战”——体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时至今日,几千年过去了,“民本”这一思想还在继续影响和延续,与当下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说的还是以民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观。

        从传统节日的角度切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同样致力于激活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

        路红莉说,找到每个节日、每个文化点、每个习俗古今贯通的精神内涵,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根源,节目才能不单纯是复原展示传统习俗,也不是枯燥的教科书;找到每个节日、每个文化点、每个习俗的情感承载,才能真正让节目与现代人、现实社会同频共振,文化传承真正的意义才能体现。

 

 

        以《2023清明奇妙游》为例,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节日,忧伤与快乐,回忆与憧憬,怀念与希望……有着复合情感承载,于是节目组在今年的节目里特意减少了清明相关习俗的浅层展示,而是凸显节日的精神与人文内涵与节气的调性体现。

        “让受众通过节目感知到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人情味儿和烟火气,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中华文化,这才是我们节目的最终目的。”路红莉说。

        在“中国节日”系列第三季的创作中,如何更进一步地在内容上深耕、在形式上更多样化探索,更深层次将传统文化做出时代的新表达,也是节目组不断思考的课题。

 

 

转变创作思维,以丰富形态提升影响力

 

        《典籍里的中国》另一大创作要义在于将“跨界融合”做实,通过“思想+艺术+技术”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多维度创新,真正打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形式上,节目采用了“古今对话”的时空穿越方式,设定“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两个角色,喻指典籍的传承,也构建了节目的叙事线;

        呈现上,跨界整合文化资源,在演播室现场建构了多空间、多维度的“沉浸式舞台”,增强表现张力;

        模式上,创新“戏剧+影视化+访谈”的融合模式,通过大量的舞台表演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

        技术上,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增强现实(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

        在传播方面,《典籍里的中国》则是多屏互动、融合渠道,拓展多维度“破圈”传播途径——

 

        首先,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海内外的强大资源,借助央视频、抖音、微博、B站短视频、快手等打造自己节目的媒体矩阵;

        其次,从“老戏骨演技”“选角有多绝”等角度实时捕捉观众反馈,激发二次传播的发酵点;

        再次,做好价值传播,用情感能量诠释中国精神,策划如“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大禹是如何分定九州的”“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等典籍内容,增进观众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新的传播样态的改变和丰富,决定着创作思维的转变。”据路红莉介绍,《“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传播样态一开始就不是传统单一的“大屏”播出渠道,而是随着河南广电的改革举措,以全媒体宣传矩阵传播的集束式效应,实现大小屏联动传播。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除了整期传播外,单个节目会拆条作为短视频分发。短视频传播要求在有限时间里内容打点精准,加上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使节目拥有针对受众的更强的穿透力和记忆点的持久力。

 

 

        在该系列节目中,对于“最中国”的文化元素的选取和呈现成为发力点,包括《唐宫夜宴》里的唐小妹、文物和古画,《洛神水赋》将一段水下舞蹈的文化承载落在了千古名篇《洛神赋》上,《龙门金刚》更是将拍摄地直接放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拍摄等,以富有冲击力和传播力的奇观表达,实现了历史厚重与现代艺术传播的有力结合。

        “全媒体传播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受众很广,年龄层、知识层跨度都很大,这就使得节目要有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路红莉说,用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文化,让技术有思想、视觉有灵魂,实现审美高级,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一直以来的创作思路。

 

 

        在2022季、2023季的创作中,该系列节目的表现手段、视觉呈现方式不断丰富,除了XR、3D扫描复原场景、子弹时间、拍摄机械臂等各种技术手段和各种特殊摄影设备的使用,摄制组的足迹还踏遍祖国东西南北,让相应的内容融入自然奇美的景观之中进行表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认为,不管是《典籍里的中国》还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皆体现了文化类节目“电影化、美学化升维,垂直化、细分化发展,载体式、融合式研发”三大升级趋势,值得业界人士深入思考。